看过《舌尖上的中国》之后,印象最深的就是第二集《主食的故事》里陕北朴实的黄馍馍了。
黄馍馍是用什么做的呢——糜子。先看看《舌尖上的中国》里面是怎么说的:“糜子分软硬两种,老黄将硬糜子与软糜子按七比三的比例混合,清水浸泡一夜之后上碾……” 过去只是知道老北京的面茶就是用糜子面做的。可这糜子到底是什么?我的脑子里冒出的第一个想法是:莫非硬糜子就是小米,软糜子就是那种黏黏的大黄米吗?!
我们先来看看百度百科的解释:
“糜子(Panicum miliaceum L.)属禾本科黍属(Panicum miliaceum),又称黍、稷、禾祭 和糜。糜子有软糜子与硬糜子之分。软糜子又叫黍子,软糜子碾下的米称软米,著名的陕北米酒即用此米做成。软米压成面即可做糕,在陕北做炸糕、枣糕均用此面。硬糜子碾成米,称之为黄米。”
“大黄米 英文 Rhubarb Rice 。别名:黍米、软黄米。一般分两种类型,以秆上有毛,偏穗,种子粘者为黍;秆上无毛,散穗,种子不粘者为稷。”
“小米,谷类,禾本科。学名:Setaria italica 。小米亦称粟米,是谷子去壳后的产物。”
再来看看维基百科的解释:
“(重定向自糜子)黍(学名:Panicum miliaceum),是禾本科黍属的一类种子形小的饲料作物和谷物。籽实叫黍,淡黄色;磨米去皮后称黍米,俗称黄米,为黄色小圆颗粒,直径大于粟米(即北方俗称的小米);黍米再磨成面,俗称黄米面。黍的籽粒有粳性与糯性之分。粳性黍为非糯质,不黏,一般供食用。糯性黍为糯质,性黏,磨米去皮后称作大黄米或软黄米,用途广泛,可磨面作糕点,古代也广泛用于酿酒。”
“……似乎意味着“糜子”是指不黏的粳性黍子,这与各种辞典工具书中的传统说法:“糜,音méi,不黏的黍,亦称‘穄’”相一致。”
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——
【【糜子一般多指硬糜子;大黄米一般指的就是软糜子;小米是谷子,和糜子完全不是一回事。】】
后来在淘宝上买了糜子面回来,店主很细心,还送了小包的糜子米和小米,并贴了标签,简直一目了然啊!!
先看看三种米的对比图。
小米和糜子比起来明显要小一些。
硬糜子和软糜子大小差不多,但是硬糜子比软糜子略显透明,就好比大米和糯米的区别。硬糜子是暗黄色的,软糜子是明黄色的。
下面是三种米磨成面之后的对比。硬糜子面明显颜色灰暗,小米面和软糜子面都是明黄色的。
下面是我买糜子的那家店寄来的软硬糜子的区别和用法,总结的很到位!
还有黄馍馍的做法。
附:我在下厨房做的黄馍馍试验品——黄馍馍v1.0:http://www.xiachufang.com/recipe/1050957/
【P.S. 抱歉各位要淘宝地址的童鞋们,我买糜子面的这家店已经关门不做啦!】